本文授权转自:瑞秋三思(ID: Racheland3kids )冠达管理,作者:瑞秋
嗨,我是瑞秋。
我们家有三个孩子,老大和老二在同一所学校,老三在另一所学校。
所以每天上下学,我和队友都要兵分两路去接送他们。
昨天我骑车去接老三放学,快到家时,远远看见老二一个人在家门口的游乐场玩;我正纳闷怎么没见到老大,忽然就听到头顶传来熟悉的呼喊声。
抬头一看,只见他正惬意地坐在一棵大树上,得意洋洋地朝我挥手,大声喊:“妈妈,我在这儿!”
看着他那副神采奕奕、满脸笑容、阳光自信的样子,我立刻被他的状态感染;原本骑车的疲惫瞬间被冲散,我也笑着招手回应他。
那一刻我心里感叹:这不就是满满的生命力吗!
我特别喜欢他这样充满活力的状态,那种朝气蓬勃,满怀盼望和阳光自信的样子,这不正是生命本该有的状态吗?
如果可以,我真希望孩子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灵性和生命力,这也是我在养育三个孩子过程中最看重的东西之一。
但生活中难免有很多困难和挑战,很多孩子原本眼里闪着光,却在日复一日的压力里渐渐失去了灵气,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。
那么话说回来,我们究竟该如何养育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孩子呢?
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《施图茨的疗愈之道》,或许能给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解释。
施图茨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,他用简单的手绘和生动的比喻,向观众阐述他的疗愈框架,其中“生命力金字塔”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。
他把人的生命力分成三层:底层是与身体的关系,中间是与他人的关系,顶层则是与自己的关系。
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,这三层都是构成完整生命力的关键。
今天,我就借着这三层关系,和大家聊聊如何养育一个真正充满生命力的孩子。
好的身体是生命力的基础
想象一下,如果前一晚没睡好,或者身体有些许不适,这时即便有人带你去再好吃好喝、再好玩的地方,你大概也提不起劲儿。
更别说还能保持激情和活力去创新、探索和尝试了,整个人的状态就像一株焉了的花草,做什么都没有兴致。
所以说,想要拥有生命力,第一步不是给孩子报多少兴趣班,也不是逼着他们更努力,或者带着他们去多少好玩的地方,而是要让孩子的身体处在一个舒服、健康的状态。
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睡眠不足、缺乏运动、饮食失衡、身体不适,那么即便再聪明、再有潜力,也难以真正发挥出来,更别提展现出所谓的生命力。
现在的孩子其实挺可怜的,学习压力太大,任务太重,写不完的作业,补不完的课,上不完的兴趣班...
看似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,为了好成绩、好学校、好未来,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,却常常被忽视。
我在之前文章中分享过,我们家三个孩子从来没有超过晚上8点睡觉。
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,说“八点我们才回到家呢”;忙完一切,能每天保证 10 点睡觉都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孩子的睡眠被各种事情一再挤压、压缩。
早睡反而成了稀罕事冠达管理,晚睡却成了理所当然的常态。
但睡眠充足,本就是最基本的保障。
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处在“慢性缺觉”的状态,哪有精神去面对每天的生活?孩子只有睡得好,白天才会真正有精力和活力去探索世界。
其次,运动同样必不可少。
这点我们真该学学荷兰人: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并不卷学习,而是“卷体育”。
谁的孩子身体好、运动能力强,谁就是赢家。
我们家也在慢慢向这个方式看齐,强身健体是基础;所以只要不下雨,每天放学后就是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。
相比于长时间坐在书桌前,让孩子在阳光下跑一跑、踢场球、骑骑车,反而能带来更高效的学习状态;关键是动一动不仅能增强体能,还能提升情绪、改善专注力,好处数不胜数。
孩子的身体健康才是一切的前提,别让对成绩和才艺的焦虑掩盖了对身体的关注。
一个睡得好、吃得好、常运动的孩子,自然会充满能量与朝气,生命力自然勃发,每天都会是活力满满的状态。
在好的人际关系中汲取力量
人是社会性动物,不可能脱离与人的连接,独立存在。
孩子注定要与人接触,而他们的人际关系质量,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状态和情绪。
如果他们在关系中得不到滋养,无法感受到“我被爱着,我被在意着,我很重要”,那他们的内心就会缺乏安全感与力量。
孩子最初的人际圈来自家庭,父母的养育方式,几乎直接决定了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。
过去我们常常以为,一个富裕的家庭,就是能够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:
孩子想要什么,父母就买给他们什么;报各种补习班,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;或者给他们创造舒适、奢侈的生活条件。
可我越来越觉得,在家庭里,最奢侈的,并不是这些物质,而是父母有时间、有心力陪伴孩子。
买一件昂贵的玩具,带孩子去游乐园,或者吃一顿大餐,其实都很容易,只要花点钱就能做到。
但比这些更难的,是父母真正放下手头的工作和手机,带着专注与耐心,去陪伴孩子的此时此刻,那才是孩子最需要的“滋养”。
如今,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,不得已将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顾。
有人帮把手当然是好事,孩子也应该享受到不同的人对他们的关爱和陪伴。
但是来自父母的关注和陪伴,是谁都无法取代的。
虽然父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足够忙碌,但是哪怕每天能抽出十分钟半小时,放下一切干扰,认认真真地倾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或小小的烦恼,孩子都会感受到“我被看见、我被理解”。
如果父母总是心不在焉,对孩子说的话敷衍了事,随口用“嗯、好、知道了”打发孩子;
或者明明坐在孩子身边,眼神却始终落在手机上,这样孩子只会感受到,在父母心里,其他事情比我更重要。
在父母的关系中得不到滋养的孩子,很难建立真正的安全感与自信,也难以拥有去交朋友、勇敢表达自己的底气。
久而久之,他们在外界的人际关系中往往会更加拘谨、敏感,逐渐失去生命力。
所以,真正奢侈的,并不是能为孩子提供多少物质,而是能在关系中给予他们稳定、温暖和用心的陪伴。
因为唯有在这样的关系里,孩子才能不断汲取滋养,长出面对生活的力量,同时在他们的小世界里建立一个健康的朋友圈。
在自我连接中找到自驱力
当孩子的身体有了力量,又在温暖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滋养,他们才会有余力去面对第三层关系,与自我的连接。
只有当孩子逐渐清晰地认识“我是谁,我喜欢什么,我的价值是什么”,他们才会真正展现出创造力与自觉性。
这才是生命力中最美的部分:孩子能够活出自己,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模样。
然而,遗憾的是,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孩子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自我。
太多父母出于“为孩子好”的理由,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:白天上学写作业,课余和周末又排满兴趣班、辅导班和补习班,希望孩子全面发展,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。
表面上看,孩子们似乎很充实,但实际上,他们却缺少了与自己独处、倾听内心的时间。
事实上,想要唤醒孩子的生命力,就必须学会给他们留白。
留白,并不是浪费,而是给孩子一段自由的时间,让他们自己决定要做什么,或者什么都不做。
正是在这些看似“无所事事”的时刻,孩子才有机会摸索兴趣,倾听内心,逐渐认识真正的自己。
昨晚吃完晚饭后,我和队友在忙着收拾厨房,老二和老三坐在沙发上看书,老大却一个人跑到院子里待了很久。
快半个小时都没见他进来,看到他一个人在院子里自得其乐,抬头看着天空,时不时地张开双臂挥舞着。
我不免好奇地走出去问他:“你在院子里做什么呢?”
他满心欢喜地告诉我:“我在看天上的鸟,它们聚集在大楼上,好像在跳舞,特别有意思,就像是提前排练好了一样。”
听他这么一说,我抬头一看,果然看到一群鸟儿在我们家不远处的高楼上空盘旋飞舞,场面很壮观,也让人忍不住心生欢喜。
那一刻,我真的很喜欢他这种独处的状态: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发现乐趣,把生活里平凡的场景看出新鲜感和美好,并沉浸其中,乐呵呵地享受。
这种能与自己相处的能力,就是自我连接的表现;他享受独处的过程,他能够发现自己的美好,以及身边事物的奇妙之所以,能够在简单的日子中找到滋养,让内心保持丰盈。
所以,不要把孩子的世界填得太满,留一些空间,让他们去体验、去感受、去发现;
因为往往正是在这些看似空白的片刻里,孩子的生命力会悄然生长,并迸发出无穷的能量。
让孩子吃好、睡好、运动好,拥有强健的身体;在家庭和同伴关系中感受到爱与接纳,建立安全感;再一步步走向自我,找到属于自己的热情与价值。
那么,拥有强劲的生命力就是自然而然的事。
本文转载自“瑞秋三思”(Racheland3kids),作者“瑞秋”。生活在荷兰的硬核三娃妈,分享独立带娃的酸甜苦辣,努力把鸡飞狗跳的日子过成诗。欢迎关注。公众号:瑞秋三思(Racheland3kids)
-每日教育新知-
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